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
以高中生视角 答时代之所问
刘珺铭
笔者简介
刘珺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干部,北京地区高三年级史政学科选考考生。曾参与北京市教委两委中学生业余党校、东城区教委两委中学生党校、统编初中历史全国经验交流会等多次培训并顺利结业;带领团队撰写并提交关于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降低社会面传播风险的提案;个人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招生考试指导中心主办的教育考试与评价杂志上发表论文《史料实证 学生之窥见》。个人获评:全国青年“两会”精神学习宣传活动“青年之星”;北京市一二星志愿者;北京市东城区时政小达人等多项荣誉称号,主持多项课题研究、对北京卷、天津卷地方自主命题有一定研究基础。
时代之所向:
我国领导人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小学、中学、大学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政课、上好思政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课的永恒主题,如果说怎么上好课是一名思政课老师的必备技能,那么如何答好时代之所问、建好未来之中国,应该是一名思政课“学生”的答卷关键了。
本文以学生视角为基础,以一个“时代之所问”紧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背景,阐述笔者观点。
时代之问:中国还能否走出第二个毛泽东?
从哲学的角度上说:“凡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人也亦然,不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即使是同卵双胞胎,自然的克隆体,也并非相同。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吹毛求疵的从科学理论的角度回答,相反,我们应该把其带回其研究背景中,辩证的来看待。
基辛格这位眼光犀利、看透世事风云的“中国人民老朋友”曾经说过一句话:“不要进行抽象的比较,中国不可能每一代都走出一位毛泽东主席”。有趣的是,当我提出这个问题并企图进行自问自答、搜索资料时却发现,没有人与我提出过相同的问题,类似的问题最早是2014年4月9日在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成立仪式时回答“中国五代领导人哪位给他留下印象最深”时,基辛格在回答是指出的,也就是上文中的那句回答。
所以,其实这个问题并非真的去问一个违背科学伦理的“错误之问”,相反,它就是在问;“中国的今天还行不行?”“中国还能不能走出轰动世界的伟大人物、领袖”……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确实是一个时代之问。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毋庸置疑的事实。
1921年年底,已经是共产党员的毛泽东在补填“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身志业调查表”时,在“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栏中,郑重地填写了“教育学”三个字;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栏中,填写了“教育事业”四个字;在“将来终身维持生活之方法”栏中,填写了“教育事业之月薪报酬及文字稿费”。在那个时候,毛泽东就已经意识到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这是多么可贵的啊!也充分证明了毛主席眼光之长远、布局之广大。
为什么我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因为毛主席太过力压群雄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主席不仅深受国人爱戴,更是深受全世界人民敬仰,这点从毛主席逝世后的场景就能看出:“毛泽东逝世后,不仅全国人民悲痛欲绝、深切哀悼,而且全球致哀。据统计,有200多个国家、政党和组织及其领导人发来唁电、唁函。53个国家下半旗致哀。朝鲜、阿尔巴尼亚等30多个国家停止娱乐活动三天,举行追悼活动。联合国总部在毛泽东逝世的当天就降半旗致哀。9月21日,联合国第31届大会开幕式上,与会140多个国家的代表为悼念毛泽东肃立默哀”
我们常常讲:“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来自人民”身处在中国何去何从、孰存孰亡尚不明晰的年代里的毛泽东、农民出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毛泽东,这也决定了毛主席将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每一代领导人都有每一代领导人的特色,在历史意义上,可能很难有人能超过毛泽东主席了。我国国家领导人总结共青团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时是这样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刀光剑影,枪林弹雨,广大团员青年对党忠贞不渝,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艰难困苦,千难万险,广大团员青年主动作为、勇挑重担,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团的旗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团员青年的身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革故鼎新,建设四化,广大团员青年勇作改革闯将,开风气之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梦想,伟大使命,广大团员青年自觉担当重任,深入基层一线,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绽放异彩。
日新月异的新中国必然是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强国”的过程,百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我们可能不会有“站起来”时那么的心潮澎湃,但今天的中国,成就斐然,明日的中国,也必将走向“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
一览今日之中国,追求、抵达、再出发,中国人向上攀登的脚步不会停歇,不断刷新“中国高度”;折射科技实力的提升、凝聚发展进步的动力、彰显社会制度的优势——“中国速度”跃升;放眼神州,以“跨越”实现“联通”。一个个重大项目,跨越山川,跨越江海,让流动的中国更显活力的“中国跨度”;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国追梦路上的鲜明特色——“中国精度”;不断向未知的空间开拓,向科技的极限求索,挺进深海、进军深地、探索深空,造就“中国深度”……
在伟大的祖国中,在热爱的土地上,在党中央引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鲲鹏展翅九万里”,这是毛主席缔造下的新中国,也是他老人家最希望看到的样子吧……
结语:
1941年,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叶圣陶先生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阅读整本书:“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叶先生之所以在不同文章中屡次强调国学教育中课外阅读,读整本书的重要性,是因为他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对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教养,即养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非课外多看书籍不可。”
对于一名政史考生来说,欲图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则需“整本书阅读”看文章、“大中小一体”学政治、“观今宜鉴古”以史为鉴……
当代青年当如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中所述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https://www.gji.njfkask.com/6624.html